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大民生领域信息公开 > 农业供给侧改革

共话“大农业” 向土地要产量

交口县政府 www.jiaokou.gov.cn 2024-03-08 17:45 来源:山西日报 放大 正常 缩小

亩产588.06公斤!去年6月14日,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西步亭村旱地复播小麦高产示范田实打实收现场传来好消息:抗旱节水、高产小麦品种“金麦919”雨养旱地亩产达588.06公斤,刷新山西旱地小麦单产新纪录。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深有感触地说:“山西是旱作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是有机旱作农业的根之所在。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我们坚持常驻生产一线,深挖传统旱农精华,创新现代旱农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有机旱作农业,就是要让农业实现全地域、全链条、全方位的绿色、循环、可持续,让农产品达到安全、优质、能放心。”王娟玲说,我们创新研发的“果—菌—肥”“草—畜—粮”生态循环模式、“集—蓄—用”雨水高效利用模式,在运城万荣、朔州山阴、太原阳曲、长治壶关等地因地制宜规模化示范,并加性集成,在晋中榆次(李坊)实施了系统性综合展示推广,加之秸秆还田、绿色覆盖保墒、沃土增碳、中医农业、病虫害绿色飞防及其艺机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农户科学、高效种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出台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方案,设立重大专项,实施十大工程,整建制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同时,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目前山西省盐碱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改良后的盐碱地更是被唤醒,粮食产能明显提高。

在去年金秋时节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有机旱作·晋品”展区,羊肥小米、有机藜麦等琳琅满目的山西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参展商和消费者。目前,山西已经在节水增效、化肥减量、绿色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构建起种养结合、用养平衡、资源高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的有机旱作农业模式。

有机旱作农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目前,山西农业大学正积极筹建“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娟玲表示,希望科技部加大力度,早日批复支持山西建好这个国家级平台,为推动广大旱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山西方案,作出山西贡献。(山西日报 陈俊琦)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 聂守军

加快选育优质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认为,作为重要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黑龙江省盐碱地资源面积很大,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的17个县(市),如果利用得当将成为粮食增产的又一大突破口。

“盐碱地改良的目的是使土地适应品种,工程量和投资都较大,耗时较长,可作为长期推进的工作。为了尽快有效利用盐碱地,应尽快筛选、选育优质耐盐碱的新品种。”结合多年的调研与科研实践,聂守军代表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耐盐碱品种的快速创新。

在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研究利用上,应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耐盐碱筛选标准,形成水稻耐盐碱性的评价鉴定体系,统计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变动情况,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积极引进收集国内外各种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依托黑龙江寒带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耐盐碱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

在加强优质耐盐碱品种选育上,应深入挖掘作物耐盐碱基因,以筛选出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为供体亲本,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相结合,配合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方式挖掘苗期、全生育期耐盐碱基因,详细阐明耐盐碱基因在调控作物盐碱胁迫反应中的作用,解析基因功能。

此外,要开展作物耐盐碱遗传改良,采用现代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构建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快速聚合优质、耐盐、高产、抗病等优异基因,进一步培育适于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新品种。

在设立耐盐碱育种攻关专项上,围绕“耐盐碱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寒地耐盐碱种质创新与应用推广”,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组织省内优势团队进行以提升盐碱地种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重大专项,举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之力,打造寒地耐盐碱作物科研创新标志性成果。(黑龙江日报 周静 梁金池)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 苏和

粮经饲统筹 高效利用盐碱地

眼下,在内蒙古兴安盟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内,处处都是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对于这些来自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的科研人员来说,3月的海南三亚,是个收获的季节。这时,大部分南繁育种材料即将结束跨越千里的“海南之旅”,带着丰收的喜悦返回兴安大地,开始新一季的生长繁育。

兴安盟是农牧业大盟,2023年生产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达到135.6亿斤,也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自2018年引进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依托袁隆平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兴安盟积极开展盐碱地水稻栽培试验工作,走出了一条北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稻”路。

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看来,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兴安盟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持因地制宜、粮经饲统筹,实现了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示范项目,2023年兴安盟耐盐碱水稻试验区亩均产量达到552.1公斤,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同时,我们筛选出兴粳20-5、兴研1、兴盐系2等耐盐碱新品系20余份。”苏和代表说,兴安盟还联合水利部实施1万亩轻中度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通过施用碱性改良剂、种植耐盐碱品种和深耕深松种植等技术模式,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我们必须同步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苏和代表说,兴安盟将推进“水系连通”项目,结合水美乡村建设,健全排洪渠、导流渠等灌排基础设施,实现盐碱地重点区域河湖库连通,改变盐碱形成环境,遏制沙化及盐碱趋势,促进生态修复,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内蒙古日报 高敏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向辉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最近几天,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地里的旱碱麦正在萌动返青。有经验的老把式判断:“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沧州考察,就保障粮食安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辉说,沧州盐碱耕地面积达408.58万亩,“唤醒这一‘沉睡的’宝贵财富,让盐碱地加快转变为耕地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光荣使命。”

向辉代表表示,沧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提升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积极发展深加工,培育出“黄骅旱碱麦”“黄骅苜蓿”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成为沧州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路径。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今年2月29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在沧州市揭牌,这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的首个基地。

“按照‘一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部署和安排,沧州市持续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鼓励、支持力度。”向辉代表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给予补助、贴息、奖励。

向辉代表介绍,沧州将围绕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的定位,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正式建成投用,加强旱碱麦种业创新与示范推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每一寸盐碱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并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同时,沧州将以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揭牌为契机,汇聚、整合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完善从育种、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河北日报 王雅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