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郑述康
郑建华
郑述康(1903—1967)著名中医。字少玄,山西省灵石县双池镇长史庄人(1971年5月双池镇划属新设立的交口县)。1903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生于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自幼对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民国11年(1922年),郑述康于山西省立第九中学(即隰县中学)毕业后,即随父亲郑晋元、叔父郑普元学习中医。后又随灵石县名医赵光晋①先生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民国14年(1925年)年方22岁的郑述康先生拜时任灵石县长彭承祖②为师,加人彭主办的医学改进研究会,先在绵山脚下的介林(即洁惠侯祠)中医院实习、讲课,后中医院迁到静升镇三官庙,医道深得彭子益先生真传。民国22年(1933年)至民国34年(1945年),郑述康开始在双池镇坐诊行医。期间,针对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郑述康先生作了大量的野外普查,识别和发现当地即有近百种中草药并编成《新民药谱》,为解决中草药来源,发动群众自采自用。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偏方、土方和验方,用于给贫苦农民治病,收到显著效果,受到欢迎。抗战胜利后,郑述康先生于民国35年至38年(即1946―1949年),受聘到太原大宁堂药店坐堂。据灵石一中离休教师张士铨先生回忆:解放以前,大约在1946或1947年,当时太原五一路中段原名新开路,有一私人医院在路西,名曰“达生医院”,其院长病,经太原所有中西医医治均无效,有一天,郑述康突发奇想,去看看,一进门,病人紧拉其手,“少玄兄,您救救我吧!”郑说:“您太客气了,许多名家都没有奏效,我焉敢班门弄斧!”经再三请求,郑答应试一试,郑述康经过深思熟虑,给其开了一付药,结果一付药就治了病,头一天吃上药,第二天就下了床。从此,郑述康就在解放路南面(原大南门街路东)开一大药房,就将事先做好的大招牌“中医郑少玄”挂起来了。郑述康先生在太原坐堂期间,刻苦研究《伤寒论》,对伤寒论治归纳为治疗三法,即荣卫法、脏法、腑法,编纂了《伤寒论113方药病理路系统表》,后于1955年在北京出版。并被评为山西省首批名老中医。1950至1953年,先后在双池镇达仁堂、杏林堂及灵石大众药房坐堂。1954年又受聘到榆次医专中医进修班任讲师。1955年受聘到山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执教。期间,发表了《针灸实验谭》,并撰写了大量根据自己实践而总结的讲义教案,完成了另一部《脉学实验谭》初稿。同年,郑述康先生完成了《实用系统原理学》书稿,呈送卫生部中医顾问萧龙友先生审阅,萧对该书稿作出如下评价:
“大著于医学系统言之详明,将古人引而未伸之义合盘托出,精透显明,而以有无中气决生死!盖深知空气与人身之气乃是一气,并非两气,此乃天人相合处,即医家之至道也。中医治病动言气化,其义在此,非能参透仲景伤寒金匮之秘奥,深明古法之系统医学者,乌能言之如是。名为实用系统原理学也,宜。萧龙友拜读敬注。”
北京萧龙友医寓秘书室也寄给郑述康先生书信一份,内容如下:
郑少玄同志:
大著《实用系统原理学》前经萧老先生评阅,即将原稿送请中央卫生部审核,拟用作学习中医的教材。兹接部函,略谓“大著阐述中医学气化理法,颇具心得,拟交中医研究院筹备处作为内部西医学习中医的教学参考资料,候该院研究后,再考虑刊印”等语。
特达,即希
查照!此致
敬礼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日
由此可见萧龙友先生对该书稿给予了极高之评价。后经卫生部审核拟作中医教学参考资料。查阅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的1989年版印本《辞海》675页,萧龙友(1870——1960)中国医家。名方骏,四川三台人。早年入学成都尊经书院。后曾任山东淄川、济阳知县。1928年后行医,擅治虚弱病症。1931年与孔伯华合办北平国医学院,任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
1958年郑述康先生因病辞职后,又被聘为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师,负责治疗疑难病症,并授徒讲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冲击而回到家乡养病,1967年1月30日(农历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享年64岁。
注:
赵光晋 山西省灵石县交口乡漫河村人。清“附生,为人忠厚诚实,自进学后,在村设馆训蒙,自行束修,来生无不诲焉,通医,邻村有病即视,不稍迟误”。其业绩载于民国版《灵石县志·卷九·善行》
彭承祖(1871—1949)著名中医学家。字子益,云南大理人,附贡,清朝太医院太医,系统医学创始人,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中医圣人,其撰写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被誉为中医史上的第五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