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口县政府 > 专题专栏

“边晒太阳边赚钱”——我市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交口县政府 www.jiaokou.gov.cn 2019-03-13 00:00

  □ 记者 刘子璇

  隆冬时节,走进兴县奥家湾乡交口村,一片42亩的空地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池板罗列起错落有致的“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看着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交口村的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真的有‘晒着太阳也能赚钱的日子’咧!现在的政策就是好!”

  兴县奥家湾乡交口村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只是我市利用光伏产业助力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借政策东风,深挖资源,扩大优势,通过开发荒山荒坡、土地流转、提供劳务等方式,大力推进光伏产业扶贫。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708座、总规模550MW,其中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65.63MW,共涉及9个县区、1124个贫困村;全市累计共结算收益10929.28万元, 772个贫困村、2万户贫困户获得收益。光伏电站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阳光银行”,说只要有阳光,就能随时“提款”。

  政策引导 “光”耀全域

  光伏产业扶贫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十大产业之一。我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300-1500小时之间,属于太阳能III类资源区,自然资源丰富,光照时间充足。与此同时,全市可用作光伏扶贫电站建设的土地面积13万亩,这都为我市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为充分利用好土地和光照资源,使扶贫由“输血”转变为“造血”,让光伏之光照遍全域,我市积极向上争取光伏扶贫指标,出台光伏扶贫相关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我市早安排、早行动,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条件,在10个贫困县(区)规划了总发电规模为476.562MW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将61188户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每年帮助每户增收3000元,实现稳定脱贫。如今,六个贫困县(临县、兴县、岚县、方山县、石楼县、中阳县)已经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呈现出光伏产业发展与光伏扶贫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我市针对施工时间紧、建设任务重的实际,紧盯工程进度、时间节点,坚持目标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及时掌控整个项目每个阶段的主动权和指挥权。同时紧跟进度、严把质量。一方面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对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及工程质量开展不定期检查,及时掌握各项目县电站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严把工程质量,要求光伏扶贫项目的各种组件及关键设备严格执行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监测认证机构关于光伏产品的准入要求,鼓励企业采用达到“领跑者”技术指标的产品。

  在全市上下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光伏扶贫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我市光伏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光伏扶贫从这里起步,在全国推广。”

  产业领跑 花式淘“金”

  光伏发电是环保型新能源,不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我市根据各贫困村人口分布、自然条件、扶贫对象和电网配套条件,确定光伏扶贫电站建设规模和模式,发展形成了“光伏+”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资产收入、劳务收入、创业收入等,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动实施,如今的“光伏+”产业扶贫模式让火辣辣的阳光变成了沉甸甸的钞票,也让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方山县峪口镇桥沟村,220KW光伏电站项目利用光伏发电板周围闲置土地,建成了占地面积约30亩的11个反季节蔬菜大棚和11块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光伏+温棚种植”新模式。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村增加集体收入6.5万元,村民增加收入15万元,1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在岚县梁家庄乡,则是另一番景象。30MW光伏扶贫项目采用“光伏+畜牧+农业”的模式,建设了1000头驴养殖规模的驴棚,在驴棚上布设光伏组件,在光伏组件下方种植牧草及喜阴的中草药,使1200户深度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这种新型的扶贫模式让我们这些农民一下就得到了几方面的收入,这可是我们贫困户的福音啊!”贫困户李栓大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发展“光伏+劳务就业”模式。在光伏工程建设和道路修建、光伏区域除草、光伏板清洁等方面,就近使用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帮助周围农民增加收入,稳定脱贫;使用“光伏+美丽乡村”模式,将光伏电站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带动周边乡村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景点,这样既有效增加了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企业带动 阳光脱贫

  54岁的刘改平是临县曜头村人,每天早上她都要去位于该村的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去干挤奶的活。“我在这里已经干了将近十年了,对现在的工作,我很满意。”刘改平说,“今年一个月能到手的工资是两千一到两千四,有了这些收入,脱贫不成问题。”

  刘改平口中的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和省级龙头企业,是蒙牛太原公司优质奶源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公司与贫困户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畜牧产业脱贫新路径、新模式。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临县朝阳农牧有限公司投入6500万元,发展舍饲养牛、牧草种植、光伏发电三大产业,实现年利润500余万元,直接带动了白文、石白头、三交等3个乡镇、6个村、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保底收益可达3000元。

  “我们公司采用的是‘牧光互补’的模式,依托厂区现有土地资源,建立‘棚上绿色发电、棚下生态养殖’的产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在装机容量2兆瓦,发电项目已建成实现并网发电,年可发电240万度,可实现光伏收益235.2万元。”董事长张谈明介绍说:“通过这种新型的脱贫模式,同时发展奶牛养殖、饲草种植等多种经营,贫困户就能获得贷资入社、土地流转、务工等多项收入,真正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未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不断规范运维监测机制,充分挖掘光伏产业扶贫工程各种资源,延伸收益链条,最大限度释放光伏扶贫带来的综合效益,为我市的脱贫攻坚添翼助力。”市扶贫办光伏扶贫项目负责人说。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的吕梁,田地间一排排深蓝色光伏板已经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留恋驻足。越来越多贫困村的村民正沐浴着光伏产业的恩泽,信心满怀,阔步走向无限光明的康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