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保执法

我省黄河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扫描

交口县政府 www.jiaokou.gov.cn 2022-08-25 17:56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流经全省4个市19个县(市),过境总长965公里。近年来,我省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通过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全省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度减少,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黄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持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群众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在偏关县尧王坪沟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果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几位村民在园子里忙碌着。苏俊是这片果园的主人,4年前他在这条沟里种下了320亩葡萄,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葡萄种植大户。他欣喜地说:“沟里多年前修的几座淤地坝,现在成了旱涝保收的沟坝地,土地肥沃,水分充足,种出来的葡萄产量高、品质好。”目前,果园内种植的“夏黑”“阳光玫瑰”葡萄都开始成熟上市了,预计亩均产量能达到1500斤以上,每亩地可收入3000元~4000元。

偏关县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1%。“20世纪80年代后,水利部门开始组织修建大中型水坝,其中骨干坝79座、中型坝23座。这些大中型坝在控制水土流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偏关县水保站站长胡二乐说,这些大中型坝的控制面积为535平方公里。

近年来,偏关县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县共规划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37座。这些淤地坝建成后,偏关县水土流失控制面积可达73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他们对全县102座中型以上淤地坝进行除险加固,并采取乔灌为主、牧草为辅的立体修复模式,营造黄河沿岸水保林,加快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今年,偏关县以黄河旅游公路生态廊道建设为轴线,栽植既适合本地生长又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花果树,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同步推进,起到了‘建一座坝,治一条沟,保持一方水土,致富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胡二乐说。随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逐步见效,成片成片的绿色在偏关县蔓延开来,沙尘暴消失了,扬沙现象不见了。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偏关全县林地面积达121.5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48.6%。

实施坡改梯,“贫地”变“富田”

八月,在永和县芝河源头,万亩梯田郁郁葱葱,绿油油的高粱生长在层层梯田上。“你们想象不到,多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荒坡。”永和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刘海林说。

永和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和雨养农业县,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有耕地35.17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30.77万亩。这些坡地“小、短、陡、弯、碎”,耕种全靠人工和畜力。从2010年起,永和县芝河源头的高山上开始了“坡改梯田”,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昔日贫瘠的山坡地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

永和县先后投资1487万元,实施了白家崖、刘家庄两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完成坡改梯建设1.25万亩。在单一的坡耕地治理基础上,永和县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

据统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永和县改造机修梯田7.7万亩,修建生产道路146.99公里。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0.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71.7%。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控制后,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永和县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同时,坡改梯改善了耕作条件,农民收入随之增加,治理后的坡耕地每亩可增加收入1000元~1300元。

“过去基本农田种植效率低,一家种百十亩地,靠着人力和畜力,也得种一个月。改成梯田后,就是一半天的事情。”永和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徐胜才说。

永和县委、县政府在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依山就势,机修梯田6.7万亩,坝滩联治5000亩,建成淤地坝57座,营林造林10.8万亩,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

“通过多方调研了解、请教农业种植方面的专家,我们在2012年引进了‘晋糯三号’高粱种子,开始推广种植高粱。”永和县益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药海军介绍,“这个高粱品种不仅抗旱,作为南方酿酒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卖得还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每年可销售5万吨至6万吨高粱。”

靠着好口碑,永和县的高粱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华北地区最大的永和梯田,如今被打造成万亩优质高粱园区,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

河曲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1080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面积的81.3%,是黄河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河曲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2018年,忻州市提出“整沟治理,一沟一品”的沟域治理新思路,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丘陵沟壑区,河曲县也开始从破除深度贫困、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治理出发,在全县开始推进整沟治理探索。

榆岭窊村正是抓住了这个支撑点,开始实施整沟治理、生态修复。他们先后投资新修基本农田1850亩、梯田2000亩,填沟造地300亩,其中还新建400亩高山区滴灌工程,形成系统的节水抗旱水利工程,以此为基础,聘请山西农业大学专业技术人才,以“有机、高端”农业为方向,建立下洼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69座,主要种植西瓜、西红柿、青椒等有机蔬菜,还有2000亩海红果林,一个集有机种植、观光采摘、冷链运输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榆岭窊村经过整沟治理和生态修复,曾经沟壑纵横、资源匮乏,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小山村变成别墅阔气、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整齐的乡村振兴明星村。“整沟治理,既有生态价值,保持了水土,也有经济价值,让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还有景观价值,山上绿了变得好看了,这就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村党支部书记张福田说。

从20世纪50年代治理至今,河曲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05.8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4.61%,减少了入河泥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正在逐渐实现。(范珍)